郭清:夷齐仁孝故事与当代中国乡村治理

2024-07-17 11:11
山西专家学者
2024年07月17日 18:20
图片
图片
点击蓝字
关注我们

7月13日,由山西省社科联主办的“让三晋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”宣讲活动走进和顺县白仁村,开启宣讲活动进农村第一站。山西地厚建安集团作为十个宣讲小分队之一,在白仁村宣讲。山西省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、“让三晋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”宣讲团专家、山西地厚建安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郭清以“夷齐仁孝故事与当代中国乡村治理”为题作宣讲,倡导村民弘扬仁孝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

图片

夷齐仁孝故事与当代中国乡村治理


白仁故事和伯夷叔齐其人其事

图片

2017年,我们经过历史考证与实地走访,采集的白仁村历史文化故事共计6项。分别是:寻山建寺、驮碑布道、地涌清泉、马遁白水、米变斗二、首阳采薇。今天,我们重点讲伯夷叔齐兄弟让国、扣马谏伐、首阳采薇的故事。

图片

根据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记载:伯夷、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位王子。孤竹国管辖区域大体包括现在秦皇岛市的全部、唐山市的东部和辽宁省的西南部。都城在现在的卢龙县城附近。相传,孤竹君姓墨胎氏。按照古代伯仲叔季排行,一位老大,一位是老三。夷齐是他们死后的谥号。

孤竹国君子朝有三子,长子允(伯夷)、三子智(叔齐)。子朝欲立第三子为君侯继承人。时为殷周之交,商王继统之法,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并用,具体为传子11例、传弟12例、传兄之子4例,传弟之子4例。商朝最后四世连续传子,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度,到周初周公之礼之后才明确。子朝死后,叔齐不愿继承君位,要把君位让给长兄伯夷。伯夷以父命不可违为由,坚决不受,逃走避位。叔齐仍不肯立,也逃走了。朱熹《四书集注》:“伯夷以父命为尊,叔齐以天伦为重”。“天伦”具体指弟恭兄友、谦让和谐的家庭氛围。夷齐让国后,国人推子朝次子继位,由伯夷之妹辅政。

二人听闻周文王善养老,决定投奔西周。中途文王去世,恰逢武王伐纣,二人扣马谏阻说:“父死不埋葬而兴兵作乱,这能算作孝吗?以臣子身份来讨伐君主,这能算作仁吗?”仁孝故里的仁、孝就来自这句话。武王灭商后,天下宗周。二人耻食周栗,相携来到村后的首阳山采薇而食,最后饿死在我们看到的首阳山上。

他们“叩马而谏”,是为了争取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。表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。他们采薇首阳最终饿死,则是坚守气节。根据历史记载,武庚作乱的时候,他们拒绝参加叛乱。使者又问:“然则叩马而谏何为?”伯夷、叔齐答道:“为万世之君臣也。”又问:“然则今何为?”答曰:“有死耳。”使者质疑道:“有死何以采薇为?天下周之天下,则山也周之山也,薇也周薇也,采薇而食,无乃欲故死而求生乎也!”于是伯夷、叔齐遂饿而死。及饿且死,作《采薇歌》。晋代咸宁年间在汲郡出土的一批竹简,史称《汲冢书》。经过对《汲冢书》的整理,编辑成《竹书纪年》12篇。这段史料,可以证明伯夷、叔齐拒绝暴力和杀戮流血,反对“以暴易暴”,通过“求仁”和“有道”的途径实现清平之世的观念是坚定不移的。

夷齐推位让国、叩马谏伐、耻食周粟、甘饿首阳的故事流传至今。他们的美德,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广为传颂,司马迁把 “伯夷列传”放在《史记》人物列传之首,韩愈《伯夷颂》。可见他对伯夷叔齐两人崇高道德的肯定。伯夷和叔齐的行为符合儒家的价值观,受到儒家的大力推崇。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,“ 伯夷叔齐何人也?孔子回答说:“古之贤人也。” 又问:“他们心中难道没有一丝怨恨吗?” 孔子说:“ 他们求仁而得仁,没有什么怨恨的。”因为孔子对其气节大加赞赏,因而在历史上留下美名。孟子评价为“圣之清者”。孟子说:“伯夷辟(避)纣,居北海之滨”,或许他们对商纣王的统治不满,不愿与之合作,屈从侍奉,助纣为虐;或许他们先知先觉,已经预感到商朝统治的危机。夷齐虽隐于北海,但他们的政治视野是整个华夏。圣之任者,圣之时者。孔、孟以下,伯夷、叔齐一直被视为“廉”的象征,汉武帝刘彻也赞叹他们是“天下廉士”。伯夷之风,让贪夫廉,懦夫有立志。历代对兄弟二人不改操守,赞美有加。孔子、司马迁肯定其为“贤人”,姜尚认为“义人”,孟子看作为“圣之清者”“百世之师”。唐代韩愈作《伯夷颂》:“若伯夷者,穷天地,亘万世,而不顾者也。昭乎日月不足为明,萃乎泰山不足为高,巍乎天地不足为容。”

首阳山 伯夷叔齐与白仁村的关系考证

图片

全国首阳山历史文化名人与人文经济学若干问题。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三家注中,罗列了至唐以前对夷齐首阳山地望的五种说法,河东蒲坂、甘肃陇西、河南偃师、冀东辽西、山西清源(今榆次清徐一带)。《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》列出“首阳山”的五个义项,分别为河北卢龙县东南二十五里阳山、山西和顺县东南四十里“本阳区山,俗号首阳山(《清一统志·辽州》)”、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南雷首山、甘肃渭源县东南莲峰镇享堂沟村首阳山、今河南省偃师市西北首阳山,比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三家注中少了山西清源,多了山西和顺。综合两种权威记载,中国当有6座首阳山,山西3座、河南1座、甘肃1座,河北1座。

吕氏春秋记载,“二子(夷齐)北行,至首阳之下而饿焉”。回孤竹国这个方向必然要经过山西中部。卢龙距岐山1400多公里,和顺约为半程。到了和顺东部,他们就不走了。他们知道纣王的叔叔箕子,已经封到孤竹国附近的朝鲜了。孤竹国也接受周的分封,成为藩属国。根据《清一统志·辽州》记载,和顺县东南四十里“本阳区山,俗号首阳山”。阳区山即阳曲山,伯夷叔齐《采薇歌》有“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”之句,阳曲山在方位上正好的西山。阳曲(首阳山)为群山名,最高峰是2058米的阳曲峰。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来看,和顺首阳山更具合理性。白仁村背靠首阳,应当确定为伯夷叔齐首阳采薇殉节之地。

伯夷叔齐两位先贤的文化价值主要有:

一是笃行孝悌之道。二是对国家的忠诚不二。商亡周兴,他们不食周粟而亡,不是小忠于纣王,而是大忠于国家,是忠于国家和民族的表现。

三是推崇仁政。伯夷、叔齐避纣居北海之滨,以待天下之清。闻文王兴起,向西投文王,叩马谏武王,不食周粟及饿且死,充分体现了伯夷、叔齐对仁政的坚守。

四是舍生取义、坚贞不屈。“不降其志,不辱其身”,宁死不愿失去气节的精神。不食周粟,饿死首阳山,是一种悲壮。慷慨悲歌构成燕赵文化的精神内涵,也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内涵。总之,伯夷、叔齐爱国、自律、宁折不屈的精神气节,足以成为“百世之师”。因此,我们的塑像基座上书四个大字——百世之师。

仁孝精神与当代乡村治理

图片

儒家精神源头活水之一是夷齐仁孝精神,可以为新时代中国文化的振兴重建提供薪火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有一代大儒梁漱溟、晏阳初等人在乡村治理方面进行了艰难探索。今天的仁孝故里,对乡村治理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。对于促进三晋文化大繁荣大发展,实现经济文化化,文化经济化与当代经济社会融合至关重要。

习近平总书记在《之江新语》当中对人文经济学有深入阐述,主要就是两点,经济文化化、文化经济化的互动融合,其目标是人文鼎盛和经济繁荣。目前我们正在推广“千万工程”治理经验。白仁村定位是业旺、村兴、民和、共富8个大字,要建设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区。“大美白仁”经过仁人志士的努力,初具规模,已经形成纵贯古今的历史文脉,形成了有新兴产业支撑、有当代仁孝楷模评选为内容,有完整乡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乡村实践样板。这里,不仅有文化积淀、更有探索实践。共行大道,共赢未来,我相信大美白仁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。

图片

最后,我以去年创作的《德孝山西》歌词结束今天的宣讲,作为四个文化山西行乡村活动系列的献礼之作。

看那巍峨的太行吕梁,听那汾河水门前流淌

奋进的三晋儿女,有五千年文明滋养

中华尧都 舜帝故乡 高风仁里 诚信晋商

立德行孝 忠厚贤良 传承孝道 意志如钢

无愧天地 山高水长 弘扬德孝 化作万丈光芒

不忘初心 不负韶华 我们挽起手来 创造时代辉煌



昵称:
内容:
验证码:
提交评论
评论一下